欢迎来到资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通知公告 > 正文 返回列表
资阳市“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2022-07-19 09:08:59   来源:    点击: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资阳市坚持中西医并重,成立市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措施等顶层文件,与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成都中医药大学开展战略合作,设立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中医药事业加快发展。

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截至2020年底,全市公立中医医院3家,中医门诊部、诊所133家,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9张,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人,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科,能够提供610种以上中医非药物疗法,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9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资阳市中医医院、安岳县中医医院创建为三甲中医医院,全市3家公立中医医院完成新院区建设,建筑面积“十二五”末期的5.8万平方米增加到15.5万平方米,人员由1400人增加到2000人,床位由1430张增加到2080张,年诊疗量由77万人才增加到97万人次。全市基层医中医药工作扎实开展,多年保持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先进称号,中医馆覆盖率达95%,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比达到50%以上。

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十三五”期间,全市引进中医博士研究生2人,中医硕士研究生70余人,新增省级名中医4名,新增市级名中医10名,拥有国、省名中医工作室3个,建设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9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资阳中医药全程、深度参与,确诊患者中医药参与率达到100%,组织提供中药大锅汤40余万人份,为预防疫情大面积传播贡献了力量。

中医药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大力开发中药特色品种,至2020年,获得国家药品批准文号400余个,全国独家中药品种23个,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0项,安岳柠檬进入《四川省中药材标准》。推进资阳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培育中药工业企业9家,2020年,全市中药企业实现产值8.98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3万亩。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国省战略机遇交汇叠加。中医药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四川省提出建设中医药强省战略目标,国省相继出台了支持中医药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资同城化发展等战略部署深入实施,资阳独特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健康需求拓展机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卫生健康事业的期盼,已经从以治疗疾病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从“能够早治愈”向“尽量少生病”转变。中医注重治未病,以其“标本兼治、养生调理、生态绿色”等特点,在亚健康、慢性病日益增多的今天,其诊疗优势、养生优势、康复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

创新融合发展机遇。中医药涵盖了从中药材种养殖为核心的农业、以中药产业为核心的工业到中医养身保健为核心的服务业,具有贯通三次产业的全产业链特性,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融合发展潜力巨大。

二、面临的挑战

2020年以来,省政府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纳入对市(州)政府的绩效考核,推动各地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省内各市(州)不断加大战略布局和谋划推进力度,配套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中医药发展区域竞争日趋激励。与先进市州相比,我市中医药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还不能很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要。

优质中医医疗资源还比较欠缺。中医医院总体规模相对偏小,部分临床科室设置不完善,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排名有待提升,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足,缺乏有影响力的特色专科、专病,对周边区域辐射不足。中医药从业人员总数量不足,结构有待优化,领军人才欠缺,还不能较好的满足群众“看上好中医”的需求

基层中医药基础还不够牢固。部分基层中医馆设施设备老旧,服务能力不足,影响群众就医体验。基层中医药人员年龄普遍偏大,“能开方”的中医师呈现减少趋势。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供给不足,质量有待提高。

中医药产业发展程度不高。中药材种植面积较小、品种分散、规范化程度偏低,道地药材品种不突出。中药企业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足,缺乏拳头产品。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断完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升中医药治理水平,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发展,提升全市人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为建设成渝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提供坚实健康保障。

 

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中医药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坚持人民至上。加强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坚持协调推进。坚持中西医并重,提升中西医结合能力,促进优势互补,共同维护人民健康。统筹谋划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等工作,形成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合力。

坚持守正创新。深入发掘中医药精华,传承中医药核心理念和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运用现代技术,推动中医药服务模式创新,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人才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持续提高,中医药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医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类别

主要指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中医

医疗资源

每千常住人口中医医院床位数(张)                                                    

0.90  

 1.0  

预期性

每千常住人口中医类别扶业(助理)医师

数(人)

0.6

0.75

预期性

每万常住人口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数(人)

0.51

0.9

预期性

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

理)医师比例(%)

53.2

60

约束性

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设置率(%)

100

100

约束性

中医药

服务

中医诊疗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比重(%)

22.8

25

预期性

中医医院出院人数占医院出院人数比

重(%)

21.26

23

预期性

0~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

72

90

预期性

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率(%)

70.5

80

预期性

基层中医药服务量(%)

50

53

预期性

中医药

产业

中药材种植面积(万亩)

3

3.5

预期性

产业链综合产值年均增速(%)

 

10

预期性

中医药

文化

我省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

20

30

预期性

 

第三章  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第一节  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加强公立中医医院建设。坚持特色优势引领,推进市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支持针灸康复中心和医养结合中心建设,实施区域中医康复中心项目,争取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中医特色医院等国省重点项目,提升疑难危重症救治能力,强化医教研综合能力和区域辐射作用。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规范科室设置,支持安岳县中医医院第二住院大楼建设,推动“两专科一中心”、区域中医康复次中心建设,推动乐至县中医医院服务能力提升,深化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联体建设,打造优势专科(专病),强化医疗质量管理,提升县域中医药服务能力。

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十四五”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区域医共体和专科联盟建设,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所纳入到医联体建设。推进中医医疗次中心建设,补齐建制乡镇卫生院中医馆缺口,支持基础好、服务量大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提升服务内涵,建设“旗舰”中医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医师占本类机构医师总数比例不低于25%。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中医药设施设备配备和文化氛围打造,至少10%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设“中医阁”。提升乡村医生运用中医药技术能力,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能够规范开展4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大力发展社会办中医。落实社会办医支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对传统中医诊所总量和空间布局不作限制,简化传统中医诊所的环评、消防等手续。提升社会办中医质量,支持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广泛使用中医药技术方法,提供融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连锁经营的名医堂,突出特色和品牌,打造一流就医环境,提供一流中医药服务。全面推进中医诊所备案制管理,支持有条件的中医诊所组建团队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市级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完善县级质控站的建设,提升中医医疗整体服务效率。加强医疗机构中药饮片质量监控,完善医疗机构中药使用管理,优化中药药事服务流程,加强调剂、煎煮、配送等全过程质量控制,让人民群众放心用中药。规范中医护理服务,制定并推广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完善中医护理在儿童保健、产后护理、治未病、养生等方面的审慎监管机制。支持中医特色护理门诊建设,严格落实中医护理工作指南和操作规程,开展辨证施护。

 

第二节  强化中医药特色优势

加强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以满足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展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做优做强骨伤、肛肠、儿科、妇科、老年病科、针灸、推拿及脾胃病等中医优势专科专病,新建8-10个省市重点专科,打造3个以上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中医特色病种。发挥重点专科在特色优势强化中的载体作用,支持各类医疗机构强化设施设备配置,改善诊疗环境,提升中医诊疗能力和临床疗效,打造优势病种特色鲜明的中医科室。加强中医经典病房建设,推动三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建设中医经典病房,提供以中医为主的特色临床服务,满足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加强黄帝内针等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支持建设一批黄帝内针工作室,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中医特色服务。

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专项行动,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方法,发挥中医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作用。加强市县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治未病服务能力。加强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推广15种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持续开展0—36个月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中医药健康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医养结合、社区康复、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服务中融入中医药技术方法。
    强化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能力。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健全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体系,依托市中医医院建设区域中医康复中心,依托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区域中医康复次中心,支持中医医疗机构与当地残联合作,共同管理运行残疾康复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康复科室,鼓励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推广中医优势病种康复方案和中医康复适宜技术,探索开展中医家庭病床康复服务。鼓励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康复服务,建立中医医院、社区康复机构帮扶和双向转诊机制。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

强化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能力建设。鼓励中医医疗机构按照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开展临方加工,促进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支持市中医医院、乐至县中医医院制剂室建设,开展院内制剂的研发和使用。发挥安岳县中医医院制剂品种多、硬件环境好的优势,在现有基础上加强研发,推动制剂品种在全省医疗机构调剂使用。鼓励医企合作,提升中药制剂产能和质量,促进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成果转化。 

                    

第三节  深化中西医协同发展

完善中西医协同机制。建立健全中西医结合“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工作机制,支持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资阳市人民医院等综合医院打造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推动有条件的医院中医馆建设,优化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设置,推动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床位数占比逐步提高。将中西医结合工作纳入医院评审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把建立中西医协同发展机制和多学科诊疗体系纳入医院章程,将中西医联合查房、会诊纳入医院管理制度。

探索中西医协同服务。强化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专科医院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逐步建立中西医结合多学科诊疗体系。鼓励科室间、院间和医联体内部开展中西医协作,针对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共同研究制定“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执业医师应接受必要的中医药继续教育,使之具备本专业领域的常规中医诊疗能力,逐步做到“能西会中”,推进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覆盖医院主要临床科室。

强化继续医学教育与科研。鼓励中医药人员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培训,积极开展西学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专科进修、中医全科转岗培训、线上线下继续医学教育和院内基础技能培训等教育,深入推进名老中医师承工作。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开展中医药临床课题研究,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

专栏1  中医药服务提升行动

1、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支持市中医医院针灸康复大楼建设,建设区域中医康复中心,争取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中医特色医院等重点项目。支持县级医院发展,实施安岳县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推动乐至县中医医院三级医院创建。

2、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建设,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制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建设县域中医医疗次中心。

3、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新增8-10个省市中医重点专科,建设1-2个中医经典病房,建设10个左右黄帝内针工作室,建设1个中药制剂中心。

 

第四章  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完善中医药应急机制。将中医药纳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领导、调度机制和中医药第一时间介入、全程参与的应急响应机制。将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制定重大传染病中医诊疗方案、技术指南和操作规程,推广中医药群体防治方案和防治技术,健全中西医结合救治和联合会诊制度。

 提升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能力。支持市中医医院争取省级区域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中心建设项目,加强市中医医院托管的新冠肺炎亚(准)定点救治医院的建设和管理,强化急诊科、肺病科、心脑病科、重症医学科和负压病房、实验室等建设,全面提升市域重大疫情中医药综合防治能力。规范设置中医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市中医医院独立设置传染病病区,县级中医医院全部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发挥重大传染性疾病监测哨点功能。强化乡村、社区疫情中医药防控,推广行之有效的基层中医药防治方案。

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急诊急救能力建设,规范急诊急救标准、流程,建立多学科协作救治机制。强化中医应急专家团队建设,加强急诊急救设备配备和中医药急诊急救知识培训,探索总结中医急诊急救临床新技术、新方法,完善中医急诊临床诊疗方案,提升中医医院急诊急救能力。中医医院设立应急救援分队,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

专栏2  中医药应急服务能力建设

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加强中医医院发热门诊、急诊科、呼吸科、重症监护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建设,培养中医药疾病防治人才,提升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能力。加强市中医院托管的新冠肺炎亚(准)定点救治医院的建设和管理。

 

第五章  建设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

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加强高层次人才培育,实施骨干人才培训,持续开展“读经典、做临床、育人才”活动,定期开展市级名中医评选,培养一批优秀中医药人才。加大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继续实施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加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强化中医药人才引进,鼓励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引进中医药高端人才和科研团队。支持中医医院建设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四川省护理规范化培训基地。将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纳入各类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发“互联网+继续教育,多途径提升中医药从业人员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开展西学中培训,培养一批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和能够提供中西医结合服务的全科医生。鼓励退休中医师到基层服务和多地点执业。

落实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和行业特点,将医德医风、中医经典理论、辨证思维、临床能力作为中医药人才评价重点,突出评价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优化中医药专业职称评价,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长期在基层服务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落实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考核实施细则,支特中医医院设立中医(专长)医师岗位。加强中医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将中医师带徒任务、中医诊疗量等纳入绩效工资分配指标。

加强中医药活态传承。完善中医师承教育管理体系,落实早跟师、早临床师承制度,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并将师带徒工作纳入人员职称评审、评优评先考核项目。支持名中医学术传承,建设一批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到2025年,建设省、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10个。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机关、进单位、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进企业、进军营“七进”活动,提升公民中医药文化素养,建设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加强资阳中医药文化的整理,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核和价值理念。

专栏3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中医药人才培育。持续开展读经典、做临床、育人才活动,实施骨干人才培训项目,培养领军人才10,遴选市级名中医10名,建设省、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10个,培养各类中医药人才1000名。

 

第六章  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

提升中药材种植规范化水平。立足资阳自身特点,以农户为主体,以企业为带动,以发展生态中药产业为中心,提升中药材种植规范化水平,创建资阳市中药品牌。优化中药材产业布局,建设一批食药两用和优质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发展白芷、枳壳等道地药材。推进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标准化发展,提升药材净制及干燥技术水平,鼓励各地建设区域性精深加工中心。推广生态种植和仿野生栽培,鼓励按年限、季节和药用部位采收中药材,严控农药、重金属残留等限量指标。

推进中医药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资阳中药产业园建设,优化工业园区的功能区域布局,加大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中药工业企业结构调整,支持中药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支持中药企业开发中药新品种及传统验方,引导中小型中药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做大做强,培育发展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主业优势明显、对行业带动作用强的中药生产龙头企业。

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完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结合地域特点,编印中医养生保健手册,推广普及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养生保健方法,打造以中医药养生保健为主的特色体验场所。推进中医医院适老化改造,加强老年病专科建设,建设老年友善医院。推动中医药服务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家庭,开展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和项目在老年群体中广泛应用。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结合打造“长寿之乡”“石刻之乡”“柠檬之乡”“陈毅故里”四张旅游名片,推动中医药文旅、农旅、康旅等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市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力争创建1—2个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

专栏4 中医药产业发展

中医药规范化种植。支持建设白芷标准化种植基地、枳壳生态种植基地,开展产地初加工,推进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打造道地药材品牌。

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建设。支持安岳宝森创建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支持乐至劳动建设百草园,打造精品旅游路线。

 

第七章  弘扬中医药文化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采取展览展示、互动体验、“线上+线下”“直播+点播”等形武,常态化开展中医大讲堂等系列群众性活动,推动中医药文化走进乡村社区、融入群众生产生活。支持打造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文化广场、主题公园等沉浸式体验区。在今日资阳等开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栏目,为群众提供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丰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讲座和实践活动,举办“我是小小中医师”文化体验活动,创编中医药科普歌曲,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加强中医药文化阵地建设。支持各类医疗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建设中医药文化展览馆和服务体验区,开展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评选,争创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居委会、乡村群众活动场所等,建设中医药文化知识角,将中医药文化送到群众身边创新中医药文化体验。    

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和挖掘。加强资阳中医药文化资源梳理,挖掘中医药文化历史名人故事。加强民间中医药单验方、技术的保护与利用,强化资阳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加强中医药学术交流,推动中医药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

 

专栏5 中医药文化传播

建设1个以上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3-5个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每年举办4场以上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义诊活动,打造1-2个中医药主题小镇。

 

第八章  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

夯实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基础。以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以中医辨证论治、非药物疗法、中医护理等基础信息系统为重点,加快补齐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短板。推进中医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三级中医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普遍达到四级水平。大力推进“一码就医”,完善便捷就医服务功能,探索开展中药饮片智能调剂。在非中医医院电子病历中增加中医模块内容,建立兼容中医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的基础数据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接入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的医联体、医共体内信息互通、共享。

发展“互联网+”中医药服务。依托实体中医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推动互联网中医医院积极为患者在线提供健康咨询、远程会诊,开展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服务和“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2025年,资阳市中医医院、安岳县中医医院力争建成互联网医院。加强5G通信技术应用,积极开展远程会诊、培训等,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健全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机制,完善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开展网络安全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突能力。开展网络安全宣传,组织网络安全教育培训,提升中医药从业人员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中医药机构要明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职能部门,加强人员配备,加大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严格落实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重要数据和患者个人信息保护。

 

第九章  强化中医药发展支撑

优化中医药法治环境。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四川省中医药条例》,促进中医药优势发挥。加强中医药法治宣传教育,增强中医药系统干部职工法治观念、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营造中医药发展良好法治环境。建立不良执业记录制度,将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机构及其人员诚信经营和执业情况纳入统一信用信息平台,依法对相关企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进行公示。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中医药电子证照建设与应用,推进政务服务全流程电子化。推进中医药监管现代化。创新发展“互联网+”中医药监管,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加快建设中医医疗三监管平台,完善中医药特色监管指标。健全中医药监督长效机制,卫生监督执法机构要配备中医药执法人员,加强中医药监督管理。加强中医药监督知识与能力培训,提升中医药综合监管执法水平。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有专人负责中医药疾病预防工作,将中医药内容纳入到疾病预防、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相关工作中。加大中医备案诊所和中医医疗广告监管力度。

建立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设立发展中医药专项资金。县(区)政府要落实对公立中医医院的投入政策,通过多种渠道补齐建设项目资金缺口。推进符合条件的中医药领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大中医药产业补助、投资优惠等政策支持力度,依法依规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长期投资力度。

加大医疗保障支特。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开展中医医疗服务项目调价评估。常态化开展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评审,对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单独开展立项评审。推进中医药服务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探索中医DRG分组。发布中医优势病种目录,探索按中医疗效价值付费,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不能纳入支付方式改革范围的一般中医药诊疗项目继续按项目付费。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养

老机构内设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饮片等按规定纳入门诊统筹支付,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中医诊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支持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养结合机构发展。

 

第十章  保障措施

强组织领导中医药工作纳入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资源配置、政策机制、制度安排等方面予以倾斜,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县(区)政府政务目标考核。进一步发挥资阳市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做好中医、中药全产业链管理工作,形成共同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各县(区)要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中医药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推动中医药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督导评估。健全中医药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发挥规划在中医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制定规划监测评估计划,对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年评估,监督重大项目执行情况,及时发现 和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规划按期完成。

三、营造良好氛围综合运用广电、报刊等传统媒体和数字智能、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大力宣传中医药法规、政策措施,传播中医药文化与知识。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进学校,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教育。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

Copyright 2011-2016 By 资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11-2016  By  资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28-26630500  传真:028-26110915  邮编:641300  地址:资阳市仁德西路23号
市纪委监委驻市卫生健康委纪检监察组举报电话:028-26110281  市卫生健康行业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领导小组举报电话:028-26110925,举报邮箱3622690686@qq.com  蜀ICP备16003957号-2  管理入口
网站标识码:5120000047 川公网安备 51200202000129号